傳統扎染工藝與國潮相結合 給扎染工藝注入新活力
在云南省巍山縣興巍民族工藝廠,廠長熊文杰不時穿梭于各個車間,對工人進行技術指導。對工人們來說,廠長就是一個“百事通”,任何生產難題他都能輕松化解。
“他對我們就像是一家人一樣,不管是扎染技術還是制樣作圖,我們有任何困難,他馬上就會幫我們想辦法解決。”工人胡志菊邊說邊根據圖案用陣線把布料扎起來,放進大染缸里染色6、7次,一塊扎染布就新鮮出“缸”了。
熊文杰自幼跟著父親學習祖傳的彈棉花、織布手藝,還拜師學習扎染技術,成立巍山縣興巍民族工藝廠,用三口大木缸生產扎染制品,成為巍山縣第一家與扎染有關的私營企業。
1995年3月,熊文杰接到第一筆訂單,訂單金額約10萬元,實現當年建廠開門紅,將產品一炮打響。
初戰告捷,熊文杰信心倍增,他敏銳地感覺到傳統扎染工藝廣闊的市場商機。
企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沒有自己的品牌是不行的。善于思考鉆研的熊文杰不斷創新設計出服裝、臺布、茶藝等系列產品,為古老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記者在企業走訪看到,不同色彩、不同花紋、不同風格的扎染布,圖案千姿百態,造型栩栩如生,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風韻,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
熊文杰告訴記者,扎花機生產扎染工藝品不受人為因素影響,是扎染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的催化劑,彌補了傳統扎花布系列工藝產品的不足,提升了產品的檔次,提高了生產能力,增加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如今,興巍民族工藝廠已經從一間45平方米的小車間發展到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大廠房,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年生產扎染工藝品約20萬件,企業職工也從原來的幾個人發展到正式員工52人、廠外用工2000余人,產品銷往大理、麗江等熱門旅游城市,甚至還遠銷日本、法國、韓國等地。
“受疫情影響,我們的產品銷售有點受阻,面對這些壓力,我們還是有信心把工廠堅持下去,把工人留住,讓他們有事做。”熊文杰說。
近幾年,熊文杰先后獲得2019年度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先進典型、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榮譽,興巍民族工藝廠也由“小打小鬧”的家庭式作坊轉型為管理規范、制度齊全的私營企業,并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模范職工小家”稱號,榮獲云南省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等榮譽。
如今,熊文杰的女兒熊天艷在大學主修完國際經濟金融專業后也回到了家,跟著父親學習、傳承扎染技術,同時承擔起繪圖設計和銷售工作。
“以前的扎染大多是以傳統的方式來表達,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國潮,喜歡簡單的元素,我們就想著將其與傳統扎染工藝相結合,期望會有一個更好的市場,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它、喜歡它。”熊天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