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被通報!背靠大樹的友邦人壽為何屢遭“點名”?| 保險

近日,友邦人壽因存在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的問題被中國銀保監會通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片

《投資時報》研究員文清

新年伊始便被監管“點名”,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友邦人壽)似乎開年不利。

據銀保監會官網1月5日消息,近日,中國銀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償付能力監管部)發布《關于四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問題的通報》,指出在2022年償付能力真實性檢查中發現,友邦人壽存在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的問題,該公司未按規定計提最低資本、未按規定計量實際資本和風險綜合評級數據填報不實。

據不完全統計,友邦人壽自2020年7月改建成立以來,已遭銀保監會6次“點名”。

業績方面,友邦人壽2022年前三季增收不增利,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加13.81%的同時,凈利潤卻同比下滑34.47%。

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被通報

償付能力監管是保險公司審慎監管的重要內容,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直接影響監管質效。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償付能力監管部)發布《關于四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問題的通報》,通報了2022年償付能力真實性檢查中發現包括浙商財險、友邦人壽在內的4家保險公司存在的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問題。

上述通報指出,友邦人壽償付能力數據存在3項問題。

一是未按規定計提最低資本。該公司2022年2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部分非基礎資產穿透錯誤,債券分類不準確,少計提最低資本209萬元。

二是未按規定計量實際資本。該公司再保險系統中未及時攤回再保理賠款1827.2萬元,當期資產負債表中應收分保賬款少計1827.2萬元,導致2022年1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的核心一級資本少計2108萬元。

三是是風險綜合評級數據填報不實。該公司2022年2季度風險綜合評級中,核保核賠人員數量、總經理室成員及中心支公司總經理離職人數、評估期之前4個季度保險公司合計投訴次數、報案支付時效、數據差錯率等18項數據填報不實。

針對上述情況,友邦人壽對《投資時報》表示,公司對于監管通報的問題高度重視,并已經于2022年三季度完成整改。通報主要涉及該公司2022年一、二季度償付能力數據報告中的計算差錯,按正確計算,該公司一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應由233.98%調整為234.08%,上升0.1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應由389.82%調整為389.93%,上升0.11%;二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應由220.41%調整為220.40%,下降0.0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應由374.26%調整為374.23%,下降0.03%。

“公司已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償付能力數據為整改后結果,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28.0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379.76%,風險綜合評級AAA,償付能力滿足監管要求。我公司將引以為戒,持續提升償付能力管理工作質效,防范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友邦人壽稱。

改建以來屢遭“點名”

公開資料顯示,友邦人壽是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友邦保險)的全資子公司;友邦保險是一家在香港注冊并存續的公司。1992年9月29日,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成立。2020年6月17日,友邦保險取得中國銀保監會批復,將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友邦人壽。同年7月9日,友邦人壽完成相應的企業登記手續,正式完成由分公司向子公司的轉變。

“分”轉“子”兩年多來,友邦人壽頻遭監管“點名”。據《投資時報》研究員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7月改建成立以來,該公司已遭銀保監會6次通報。

除此之外,友邦人壽在部分地區的保險消費投訴量也值得關注。以2022年上半年為例,據中國銀保監會上海監管局通報,友邦人壽2022年上半年的銷售糾紛投訴量為11件,列人身保險公司第10位;普通人壽保險糾紛投訴量為14件,位列人身保險公司第8。在深圳銀保監局通報的2022年上半年深圳轄內保險消費投訴情況中,該公司也多次“上榜”:2022年上半年,友邦人壽投訴量達14件,列人身保險公司第9位;銷售糾紛投訴量為4件,列人身保險公司第10位;保險合同變更(保全)糾紛投訴量為6件,列人身保險公司第8位;疾病保險糾紛投訴量為7件,列人身保險公司第7位。

除此之外,友邦人壽的業績也需提升。

據友邦人壽披露的償付能力季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該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為418.06億元,較2021年同期保費收入增加13.81%;凈利潤為40.58億元,同比下滑34.47%。

友邦人壽被中國銀保監會通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