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出臺:《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完成30000戶改造任務
《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日前出臺。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發現,《行動計劃》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緊密結合兩區建設等“五子”布局、堅持規劃優先等特點。《行動計劃》還提出了一系列目標,包括到2025年,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10000戶申請式退租和6000戶修繕任務;實施100萬平方米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力爭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基本完成134個在途城鎮棚戶區改造項目,完成30000戶改造任務。
核心區平房(院落)
推進申請式退租 打造“共生院”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行動計劃》明確,聚焦城市建成區存量空間資源提質增效,不搞大拆大建,除城鎮棚戶區改造外,原則上不包括房屋征收、土地征收、土地儲備、房地產一級開發等項目。城市更新行動與“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進行有效銜接,規劃利用好疏解騰退的空間資源。《行動計劃》提出六大項目類型。
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和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方面,堅持“保障對保障”原則,推動老城平房區保護更新,恢復傳統四合院基本格局。持續推進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拆除違法建設,合理高效利用騰退房屋,完善配套功能,改善居住環境。實施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打造“共生院”,探索多元化人居環境改善路徑,引導功能有機更替、居民和諧共處。推進直管公房經營權授權,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更新。恢復性修建完成后,區政府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物業服務企業或通過其他形式,建立平房區物業管理機制。
老舊小區
根據居民意愿補充公共設施
老舊小區改造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按照自上而下下達任務和自下而上申報項目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合理確定改造計劃,持續完善項目儲備庫,將條件成熟的納入實施范圍,按照基礎類、完善類和提升類進行改造,滾動實施。按照“雙納入”工作機制,配合做好中央和國家機關本級老舊小區改造,以及其所屬事業單位和中央企業在京老舊小區改造。深入開展群眾工作,堅持居民自愿原則,發揮業主和業主委員會作用,充分調動居民參與改造的積極性。
機制層面,將老舊小區納入社區治理范疇,通過改造同步健全小區長效管理機制。積極探索老舊小區改造多方共擔籌資模式,推廣“勁松模式”“首開經驗”,完善市場化實施機制。可根據居民意愿利用小區現狀合法房屋和公共空間補充公共服務設施,鼓勵利用空閑地、拆違騰退用地及地下空間等建設便民服務設施。重點做好核心區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有序推進既有多層住宅樓加裝電梯。
危舊樓房及簡易樓
引入規范化、市場化物業管理
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方面,《行動計劃》明確,對危舊樓房和簡易樓進行摸底調查,建立臺賬,分類制定改造方案。對符合規劃要求的危舊樓房,允許通過翻建、改建或適當擴建方式進行改造,具備條件的適當增加建筑規模,配齊廚衛設施,合理利用地下空間、騰退空間和閑置空間補建配套設施。對不符合規劃要求、位于重點地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內的簡易樓,鼓勵居民騰退外遷,改善居住條件。
此外,《行動計劃》還明確提出,危舊樓房、簡易樓要通過改建、騰退改造引入規范化、市場化物業管理機制。
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
鼓勵用于服務城市運行保障人員
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改造升級方面,《行動計劃》提出,鼓勵老舊樓宇改造升級,滿足科技創新、金融管理、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提升建筑設計水平和建筑性能,致力打造安全、智能、綠色的智慧樓宇。深入挖掘存量閑置老舊樓宇,鼓勵將其改造為城市運行服務保障人員宿舍和公寓,促進職住平衡。
鼓勵傳統商圈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商業業態優化、空間品質提升、營銷模式創新、區域品牌塑造、管理服務精細、開放水平提高等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拓展新場景應用、挖掘新消費潛力、提升城市活力。促進功能混合,創新服務供給方式,補齊短板。鼓勵多元社會資本參與,提高業主和改造機構創新轉型主動性,推動更新項目建立自給自足的“造血”機制。
低效產業園區和老舊廠房
引導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低效產業園區“騰籠換鳥”和老舊廠房更新改造方面,《行動計劃》提出,積極支持既有低效產業園區更新,利用騰退空間建設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立產業園區規劃使用性質正負面清單制度,疏解非首都功能,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
充分挖掘工業遺存的歷史文化和時代價值,完善工業遺存改造利用政策,引導利用老舊廠房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業態,補充區域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游、文娛、康養等新型服務消費載體。
城鎮棚戶區
新啟動一批群眾改造意愿強烈項目
城鎮棚戶區改造方面,《行動計劃》提到,以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實現在途項目逐步銷賬。嚴控改造范圍、標準和成本,新啟動一批群眾改造意愿強烈的城鎮棚戶區改造項目。充分利用棚改專項債,研究資金統籌平衡機制,推進項目分期供地,實現滾動開發。統籌安排安置房建設時序,將水、電、氣、熱等市政基礎設施與安置房同步規劃建設,確保被拆遷人員按期得到安置。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重點
制定站城融合城市更新專項計劃
《行動計劃》還列出了項目實施路徑,包括以街區為單元統籌城市更新,制定各街區更新計劃。統籌推進街區內平房(院落)、老舊小區、老舊樓宇、老舊廠房等更新改造,促進生活空間改善提升、生產空間提質增效。加強街區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推動街區整體更新。同時,以軌道交通站城融合方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及場站用地綜合利用,實現軌道交通特別是市郊鐵路建設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通過軌道交通場站一體化建設,帶動周邊存量資源提質增效。制定站城融合城市更新專項計劃,結合軌道交通、市郊鐵路重點項目,建設軌道微中心,促進場站與周邊商業、辦公、居住等功能融合,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創造更優質的開放空間,增加地區活力,提升城市品質。
此外,統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與周邊地區城市更新,結合城市重點公共設施建設,梳理周邊地區功能及配套設施短板,研究提出更新改造范圍和內容。結合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周邊地區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老舊廠房與低效產業園區提質增效,促進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品質提升。
數讀
到2025年《行動計劃》將實現六大目標
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10000戶申請式退租和6000戶修繕任務。
實施100萬平方米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
重點推動500萬平方米左右低效老舊樓宇改造升級,完成22個傳統商圈改造升級。
有序推進700處老舊廠房更新改造、低效產業園區“騰籠換鳥”。
基本完成134個在途城鎮棚戶區改造項目,完成30000戶改造任務。
力爭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重點推進本市500萬平方米抗震節能綜合改造任務、3100萬平方米節能改造任務及群眾改造意愿強烈的改造項目,配合做好6000萬平方米中央單位在京老舊小區改造任務。(記者 李澤偉)